close

接連看了Tom Gruberat(2017) 和李開復(2018)在TED上演講關於AI 的主題。他們都同樣的提到了雖然 AI 會替代一些人類的工作,但其實 AI 可以幫助人們做更多的事情。
Tom Gruberat舉例強調因為人工智慧的關係,協助某些身體功能障礙者能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。AI 的強大記憶力,也大大的幫助人們記下以往日常瑣碎、繁複的雜事,甚至可以幫助進一步分析人們的行為,以助於改善生活和工作。
李開復也提醒我們可以運用”深度學習這項技術“,在海量數據中學會做超高精度預測或判斷技術。他同時以「創意」橫軸+「同情心、愛,同理心」縱軸所構成的四象限,來說明人類未來可以如何與AI 共存和共榮。
有「宇宙之王」的霍金在去逝前,曾多次針對AI 向世人發出警告。他表示,「人工智慧好比雙面刃」、「我們不可能預測『人類的智能』被AI放大後,會演變成什麼狀況」。但他也坦承AI 可帶來不少好處,包括解決貧困問題、防治疾病及環保等多項議題。
在面對未來 AI 可能帶來的巨變,我們到底能如何應變?是手上的工作被取代?還是有機會善用大量資源投入所創造的 AI 在工作中?
或許我們都該想清楚,也需要去面對:是誰的工作將會被強大的 AI 取代?又是誰能有機會善用昂貴的 AI 資源創造更好職場競爭力? 
李開復說:只有有創意的工作還是安全的(不會被AI取代)。
但這世界上會有多少工作需要創意?需要具備「多少創意?」的工作才不會被強大的AI取代?
延伸「創意的能力」議題,在這裡想談「創意」的培訓與學習。
這幾年風行起設計、創意思考,其中必提到Maker的精神是:強調找回教育中缺少的手動實作(DIY)精神,親手打造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力主翻轉學習的葉丙成教授也多次強調說: 能力比學歷重要。他直指,By the student (BTS) is the key!好的引導加上老師放手實行 BTS,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讓孩子快速建立能力。希望台灣的未來能有更多的 Maker 出現!
Maker要解決問題,運用創意思考著手設計,過程中必然遇到困難和阻礙。若能提早在課堂創造情境,讓學員能動手實作(DIY),親手打造自己想要的東西,才有機會真正具備"能力"。

翻轉訓練教室11.JPG
今年在長照專業個案研討工作坊中,我也是仿效實際動手作的概念,讓來自十類跨領域的醫事及社工人員們,共同創造、模擬與實境接近的個案,再引導他們運用跨專業專案方式,實際共同分享經驗、深入探討後續合宜照顧方式,共同擬定照顧計劃。在其中看到學員間在討論個案時,提升經由搜尋、組合、比對、整合知識的能力,將知識內化成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分,同時也藉由個案來將它們與實務問題靈活地互相結合。
這些相互學習所激盪的火花,讓彼此在短時間內創造最大的學習產出(Output),遠比單向傳授個案處理的專業經驗所創造的學習成效大的太多了。
想要培訓與學習「創意能力」,請別再停留在傳統單向教學和講課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翻轉訓練教室 翻轉教室
    全站熱搜

    vcf9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